《光的部落》將本地文化發揚光大 欣賞原住民藝術的省思
- 戈崖 勒
- 2018年5月24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由臺大國語華語研習所 薄瑞安 (Bryan K. Beaudoin)撰寫
幾個月前我因為陪同旅遊雜誌Travel in Taiwan 前往屏東縣三地門的原住民部落,有機會專訪著名排灣族藝術家馮志正, 進一步了解排灣族文化和藝術。

每次遠離台北往南出遊的時候,感覺就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一跨越北回歸線便處在熱帶。我們沿著山路往高處駛去,路旁種滿檳榔樹,最後抵達排灣族部落的瑪家鄉。一下車,就發現地勢變得陡峭,空氣罩著一層薄霧。這條通往瑪家鄉入口的路,也是登山步行路線,因此週末經常有許多來自各地的遊客。不知是否因為我們去的時候剛好是冬天的關係,一切卻安靜得很。三月的河床乾枯,幾個小朋友在路旁遊戲作樂,除此之外唯一的聲音是飛翔於我們的頭頂上,捉捕昆蟲的燕子。這些排灣小男孩看來大約十歲,皮膚黝黑,眼睛頗大,據當地人說他們平時住在屏東市,只有週末才回到部落,呼吸乾淨的空氣,自由自在地遊玩。
我們南下的目的是專訪一位排灣族藝術家馮志正,他的排灣名字是勒戈崖。馮老師先帶領我們參觀擺滿其作品的展覽室「琉園」,那也是時常接待觀光客用餐的主題食堂。馮老師使用各種媒體和技術來創作他的藝術品, 包括泥土、臘染、木雕等,他常常將來自排灣文化和神話的圖騰呈現在他的作品裡。
展覽室裡有幾幅臘染的作品特別吸引我,其中一幅畫有一個排灣族的年輕女孩,乍看之下,其眼神極為神秘,彷彿她能看透我們的心思似的。依馮老師的解說,這個排灣姑娘是未婚公主,她的耳環和夾在耳朵上的台灣百合都是貞操的象徵,整個意象帶給欣賞者驚心動魄的感受。馮老師的作品常見抽象或留白眼睛的主題,當我問到他的創作理念時,他的答案讓我感到不可思議:「最近大家的眼睛都像錢」,但進一步認識這位藝術家後,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回答卻聽起來很有道理。
馮老師像未婚公主這種大規模的臘染作品已在全台灣受到相當大的肯定,其中一個臘染作品《Carrying Mine Back Home》入選第一屆Indigenous Arts Festival,許多公家機關和基金都願意花費龐大金額收藏馮老師的作品。既然如此,怎麼還有這麼多精彩的作品仍然留在屏東縣的這個小角落呢?原因在於馮太太Muni的堅持,她認為這些藝術作品應該要留給瑪家的後代欣賞,馮老師也強調,雖然美是普遍且並沒有地域限制,可是他的作品所呈現的排灣文化,具有地域性,若離開原地就會失去部分文化意義。馮老師對藝術、文化和金錢的價值觀令人佩服。

排灣族與藝術
去年電影《海角七號》引起媒體風暴話題延燒許久,票房突破5.3億元,電影裡的「孔雀之珠」、「太陽之珠」都來自三地門,是排灣族特有的玻璃藝術作法。在瑪家村,各種藝術到處可見,原來平淡無奇的水泥牆裝飾著五彩繽紛的圖騰,馮老師的一位朋友甚至說:「十個排灣族人大概有九個是藝術家」!
馮老師小時候很崇拜排灣族的勇士、獵人,他成為專職藝術家以前,曾當過好幾年兵,八年前創立了他的工作室進而註冊「光的部落」商標。就像一般人印象中的藝術家一樣,他的工作室有點混亂, 桌上、貨架上到處都是一大堆工具、作品和藍圖,其中不少是還沒完成的東西。
「能者多勞」這句話很適合形容馮老師。與無限量的咖啡、菸草和檳榔為友,他一刻也停不下來,除了設計創作藝術以外,他還教中輟生藝術、上學士班,甚至還是丈夫和兩個兒子的爸爸。他的夫人Muni表示:「我的母親常常抱怨他晚上在工作室發呆,但我知道他需要空間才能做出藝術,他只要有構想就會努力把它變真實。」即使馮老師有時候忘記回家吃飯睡覺,Muni也不會責罵他,因為她十分了解創作的辛苦。馮老師把創造新的藝術作品視為首要工作,經常放著訂單不管,讓半成品堆積在貨架上。他強調歐洲的大教堂需要幾百年的歲月才能完成,藝術是不能趕工做出來的。
台灣往往被譽為最完整地保存傳統中國文化的地方,人們使用正體字、重視古文, 佛道儒三教之影響比比皆是,但我們不應該忽略台灣文化之多樣性;在這座島上有歷史悠久的南島語族的文化,台灣本地民族文化迄今仍然持續發展。台灣的旅遊業者逐漸了解這點特色,因此開始向一般民眾推廣「民俗文化之旅」。這種將休閒旅遊與探討原住民文化結合起來的觀光活動,英文稱做Ethnotourism,也可稱為民族旅遊,近年來在台灣開始流行,政府也很支持。參加民族旅遊可以有許多難得的體驗,譬如品嚐小米酒、在山上的石板屋過夜,甚至聽酋長說傳統神話故事,以及DIY臘染作品呈現故事內容。
馮老師歡迎觀光客來欣賞排灣文化和藝術品,在他的畫廊享受一頓手工晚餐,不過他也希望觀光客不要太多。馮老師同意民族旅遊會帶來一定的威脅,他皺著眉說:「如果你去花蓮想看原住民的表演,真的有些舞蹈太誇張了。如果我想跟平地人朋友介紹排灣族的婚禮儀式,勢必要看真正的婚禮,而不是為了賺錢而演出來的形式。」不用說享有某種程度的財務獨立乃是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發揮自主權的必要條件之一,民俗旅遊業愈興盛,原住民從中獲益的機會愈多。不過我們從馮老師的主張可以略知原住民所面臨的兩難,民俗旅遊過度發展過猶不及,反而會造成傳統文化的破壞。以馮老師舉的例子來說,部落婚禮充滿宗教意義,以建立親戚關係為主,本來一年只有幾次的儀式,假設有人為了滿足觀光客的好奇心每週末都舉行,其原來的文化意義不就減輕了嗎?
此外,也有人擔心原住民為了迎合觀光客的胃口,將傳統文化重新包裝,久而久之會扭曲其原本的意義。我們在瑪家村待了兩天就發現馮老師對這方面的問題極為關注,作為藝術家、老師、家長和部落的一員,他努力把排灣族文化發揚光大。
無論是華人或是外國人,我們一抵達屏東縣山上,一律都被戴上「平地人」的帽子,我相信多半讀者不習慣此稱呼,你可能以台北人、桃園人、西雅圖人或密西根人自稱,卻很少人以平地和山上來對自己的身分加以劃分。身為非少數民族,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世界確實是認識原住民文化的好處之一,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欣賞原住民藝術的快樂亦在於此。
資料來源:臺大國語華語研習所電子報雙週刊 http://140.112.185.137/epaper/index.php?id=52
Comments